您的位置:首页 » 实验报告答案 » 信息论与编码基础 实验报告及答案 (唐朝京)

信息论与编码基础 实验报告及答案 (唐朝京)

信息论与编码基础 实验报告及答案 (唐朝京) - 封面

实验报告配套教材:

书名:信息论与编码基础
作者:唐朝京 雷菁
出版社:电子工业出版社

实验报告概述:

实验三 一、【设计思想】 汉明码编译码 1948 年,Bell 实验室的 C.E.Shannon 发表的《通信的数学理论》,是关于现代信息理 论的奠基性论文,它的发表标志着信息与编码理论这一学科的创立。Shannon 在该文中指 出,任何一个通信信道都有确定的信道容量 C,如果通信系统所要求的传输速率 R 小于 C, 则 存 在 一 种 编 码 方 法 , 当 码 长 n 充 分 大 并 应 用 最 大 似 然 译 码 ( MLD , MaximumLikelihoodDecdoding)时,信息的错误概率可以达到任意小。从 Shannon 信 道编码定理可知,随着分组码的码长 n 或卷积码的约束长度 N 的增加,系统可以取得更好 的性能(即更大的保护能力或编码增益),而译码的最优算法是 MLD,MLD 算法的复杂性 随 n 或 N 的增加呈指数增加,因此当 n 或 N 较大时,MLD 在物理上是不可实现的。因此, 构造物理可实现编码方案及寻找有效译码算法一直是,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中心任 务。 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是所有通信系统努力追求的首要目标。要实现高可靠性的传输,可采 用诸如增大发射功率、增加信道带宽、提高天线增益等传统方法,但这些方法往往难度比较 大,有些场合甚至无法实现。而香农信息论指出:对信息序列进行适当的编码后可以提高信 道传输的可靠性,这种编码即是信道编码。信道编码是在著名的信道编码定理指导下发展起 来的,几十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现将信道编码定理简述如下: 每一个信道都具有确定的信道容量 C,对于任何小于 C 的信息传输速率 R,总存在一个 码长为 n,码率等于 R 的分组码,若采用最大似然译码,则其译码错误概率 Pe 满足: PE≤ Ae 其中 A 为常数,E(R )为误差函数。 nE(R) 香农编码定理仅仅是一个存在性定理,他只是告诉我们确实存在这样的好码,但并没 有说明如何构造这样的码,但定理却为寻找这种码指明了方向。 Hamming 1915 年 2 月 11 日生于芝加哥。1937 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, 1939 年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硕士学位,接着又于 1942 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博土学位, 成为一名数学专家。学成以后,他留校工作两年,然后转入肯塔基州位于俄亥俄河畔的路易 斯维尔大学任教,两年后来到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,参与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。但在那 里 Hamming 也只呆了两年,就又转到贝尔实验室工作。正是在这里,Hamming 遇到了 他感兴趣和能发挥他特长的课题,也有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,因此一干就是 30 年 (1946—1976)。